《四庫全書》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。 《四庫全書》全稱《欽定四庫全書》,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。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耗時十三年編成。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“四庫”。據文津閣
經、史、子、集
《四庫全書》全稱《欽定四庫全書》。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,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庫。 共有3500多種書,7.9萬卷,3.6萬冊,約8億字,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
《四庫全書》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,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、最全面的總結,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。其按照內容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,部下有類,類下有屬,全書共4部44類66屬。
四部叢刊 所謂“四部”,即按我國傳統分類法,將所有的書分成經史子集四大門類,“叢刊”即今天通常所說的叢書。說得具體些,《四部叢刊》是一部集中各方面必讀書、必備書的小型《四庫全書》。 四部備要:這部叢書收書336種,依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
《四庫全書》全稱《欽定四庫全書》,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。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耗時十三年編成。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庫。據文津閣藏本,共收錄3462種圖書,共計79338卷,36000余冊,約八億字。《四庫全書》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,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、最全面的總結,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。《四庫全書》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。中國文、史、哲、理、工、農、醫,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。
在古時,圖書分為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類,藏在四庫,所以也稱它們為“四庫”。而乾隆想要編纂的書冊,是希望把這四庫所有的書都能夠收錄其中,所以取名叫《四庫全書》。 《四庫全書》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
《四庫全書》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。按照內容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,部下有類,類下有屬。全書共4部44類66屬。
現存“三部半”。 當年,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《四庫全書》,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。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、遼寧沈陽文溯閣、圓明園文源閣、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,這就是所謂的“北四閣”。 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、鎮江文宗閣和杭州
經部收錄儒家“十三經”及相關著作,包括易類、書類、詩類、禮類、春秋類、孝經類、五經總義類、四書類、樂類、小學類等10個大類,其中禮類又分周禮、儀禮、禮記、三禮總義、通禮、雜禮書6屬,小學類又分訓詁、字書、韻書3屬。
《四庫全書》是乾隆皇帝在“”的背景下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。1772年開始,經十年編成。叢書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庫。據文津閣藏本,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、79337卷、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,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,
史部收錄史書,包括正史類、編年類、紀事本末類、雜史類、別史類、詔令奏議類、傳記類、史鈔類、載記類、時令類、地理類、職官類、政書類、目錄類、史評類等15個大類,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、奏議2屬,傳記類又分圣賢、名人、總錄、雜錄、別錄5屬,地理類又分宮殿疏、總志、都會郡縣、河渠、邊防、山川、古跡、雜記、游記、外記10屬,職官類又分官制、官箴2屬,政書類又分通制、典禮、邦計、軍政、法令、考工6屬,目錄類又分經籍、金石2屬。
叢書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庫。 《四庫全書》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耗時十三年編成。叢書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庫。共有3500多種書,7.9萬卷,3.6萬冊,約8億字,基本上囊括了中國
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,包括儒家類、兵家類、法家類、農家類、醫家類、天文算法類、術數類、藝術類、譜錄類、雜家類、類書類、小說家類、釋家類、道家類等14大類,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、算書2屬,術數類又分數學、占侯、相宅相墓、占卜、命書相書、陰陽五行、雜技術7屬,藝術類又分書畫、琴譜、篆刻、雜技4屬,譜錄類又分器物、食譜、草木鳥獸蟲魚3屬,雜家類又分雜學、雜考、雜說、雜品、雜纂、雜編6屬,小說家類又分雜事、異聞、瑣語3屬。
《四庫全書》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。由總纂官紀昀(曉嵐)窮畢生精力,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學士成書于公元1772年,該書包括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3461種書目,79039卷,總字數將近10億,可謂超級文化大典。成書后,先編
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,包括楚辭、別集、總集、詩文評、詞曲等5個大類,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、詞選、詞話、詞譜詞韻、南北曲5屬。除了章回小說、戲劇著作之外,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。就著者而言,包括婦女,僧人、道家、宦官、軍人、帝王、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。
《四庫全書》的“四庫”指的是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。 《四庫全書》全稱《欽定四庫全書》。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。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耗時十三年編成。 《四庫全書》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
擴展閱讀,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。
四庫全書的四庫指的是什么
《四庫全書》的“四庫”指的是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。
《四庫全書》全稱《欽定四庫全書》。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。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*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耗時十三年編成。
《四庫全書》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,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、最全面的總結,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。
《四庫全書》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。中國文、史、哲、理、工、農、醫,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。
擴展資料:
一、編撰背景
傳統學術自身的延續及發展,也在迫切要求當時的目錄著作承擔起“辨章學術,考鏡源流”的責任,以經學為主的中國學術,歷經了近二千年的發展歷程。
從漢代經學、魏晉玄學、隋唐佛學、宋明理學,直到清代漢學,期間淵源流變、興衰利弊,都需要作出恰當評價。
《四庫全書》既然要囊括乾隆以前的歷代典籍,那么,對傳統學術的總結也就責無旁貸,因為傳統目錄學正是將典籍按照一定的體系加以排纂編次,進而通過文獻典籍本身以及分類、編目、序錄等方式來反映學術發展歷史的。
因此,編排歷代典籍,總結評判傳統學術,就成了《四庫全書》編纂者的一項重要工作,《四庫全書總目》也就由此應運而生。
二、主要內容
《四庫全書》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。按照內容分類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,部下有類,類下有屬。全書共4部44類66屬。
1、經部收錄儒家“十三經”及相關著作,包括易類、書類、詩類、禮類、春秋類、孝經類、五經總義類、四書類、樂類、小學類等10個大類,其中禮類又分周禮、儀禮、禮記、三禮總義、通禮、雜禮書6屬,小學類又分訓詁、字書、韻書3屬。
2、史部收錄史書,包括正史類、編年類、紀事本末類、雜史類、別史類、詔令奏議類、傳記類、史鈔類、載記類、時令類、地理類、職官類、政書類、目錄類、史評類等15個大類。
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、奏議2屬,傳記類又分圣賢、名人、總錄、雜錄、別錄5屬,地理類又分宮殿疏、總志、都會郡縣、河渠、邊防、山川、古跡、雜記、游記、外記10屬。
職官類又分官制、官箴2屬,政書類又分通制、典禮、邦計、軍政、法令、考工6屬,目錄類又分經籍、金石2屬。
3、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,包括儒家類、兵家類、法家類、農家類、醫家類、天文算法類、術數類、藝術類、譜錄類、雜家類、類書類、小說家類、釋家類、道家類等14大類。
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、算書2屬,術數類又分數學、占侯、相宅相墓、占卜、命書相書、陰陽五行、雜技術7屬,藝術類又分書畫、琴譜、篆刻、雜技4屬。
譜錄類又分器物、食譜、草木鳥獸蟲魚3屬,雜家類又分雜學、雜考、雜說、雜品、雜纂、雜編6屬,小說家類又分雜事、異聞、瑣語3屬。
4、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,包括楚辭、別集、總集、詩文評、詞曲等5個大類,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、詞選、詞話、詞譜詞韻、南北曲5屬。
除了章回小說、戲劇著作之外,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。就著者而言,包括婦女,僧人、道家、宦官、軍人、帝王、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。
參考資料:
百度百科-四庫全書
乾隆時期編修的《四庫全書》,具體包括了哪四部?
《四庫全書》是歷史上最宏大的一部書籍,包括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
中國古代四庫全書有哪四本
《四庫全書》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*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費時十三年編成。叢書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庫。共有3500多種書,7.9萬卷,3.6萬冊,約8億字,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,故稱"全書"。可不是四本呀。
四書屬于四庫全書哪一部
1、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時期的,四書五經早于清朝存在。四庫全書應該包含了四書五經。
2、《四庫全書》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*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費時十三年編成。叢書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庫,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,故稱“全書”。
3、四書五經:四書、五經的合稱,泛指儒家經典著作。四書指的是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,五經指《詩經》《尚書》《禮記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。《禮記》通常包括三禮,即《儀禮》《周禮》《禮記》。《春秋》由于文字過于簡略,通常與解釋《春秋》的《左傳》《公羊傳》《谷梁傳》分別合刊。四書之名始于宋朝,五經之名始于漢武帝。
四庫全書收錄的四部相書
搜集整理不易,望采納!《四庫全書·子部》僅收錄的四部相書:《太清神鑒》、《玉管照神局》、《月波洞中記》與《人倫大統賦》。
《人倫大統賦》,作者金代尚書張行簡。本書是古代人體五行學說的精髓,是最全面、最精準的相術典籍,也是《四庫全書》僅收錄的四部相書之一。全書旁征博引,集相術眾家之長,是古人選拔人才、洞悉人心的重要參考。
《太清神鑒》共六卷,專門論述相學,綱目分明,結構清晰。先總論,后分論,每篇又詳分若干條目。內容處處體現陰陽賦形,天地造化,五行生克之理。除去對相學的宏觀概念的論述,更重要的是闡述天道陰陽,作為一門哲學去學習也是可以的。另外,現在流傳的相書多重視面相、手相以及痣相,而《太清神鑒》重骨相、氣色以及精神,更側重于相學本質,這一點是很難能可貴的。
《玉管照神局》作者為南唐宋齊邱(生卒年不詳)。宋齊邱,字超回,后改子嵩,廬陵(今江西省吉安市)人。曾任殿直軍判官、右司員外郎、同平章事等職,被李縖封為楚國公。后獲罪被廢,自盡而死。全書專論相法,頗為系統,所相有形有神,既相五官,又看身形,既論氣色,又分四時。書中還特詳掌法,記載各種掌紋圖七十二幅。由于該書是相法著作中較早的一部,流傳較廣,為歷代相士所取。書中保存了豐富的相法資料,可為研究我國相法的發展提供參考。
《月波洞中記》見于宋鄭樵《通志·藝文略》者一卷。稱老君記于太白山月波洞,凡九篇。晁公武《讀書志》亦載此書一卷,序稱唐任逍遙得之于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,凡九篇相形術也,與《藝文略》所記并合。《宋史·藝文志》載《月波洞中龜鑒》一卷,又《月波洞中記》一卷,皆無撰人姓氏。其為一書異名,抑或兩本別行,已無可考。自來術家亦罕有征引,惟《永樂大典》所載尚存。核其體例,蓋猶據宋時刊本錄入。并有原序一篇,稱老君題在太白山鴻靈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龕石壁間。其說與《藝文略》相符,而序中不及任逍遙之名,則亦非晁氏所見之舊矣。序末又題赤烏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。案相術自《左傳》已載,而序中乃獨稱鐘、呂二真人。鐘離權生于漢代,其事已屬渺茫。呂則唐之洞賓,傳記鑿然。何由三國時人得以預知其名姓?且赤烏紀號盡十三年,又安得有二十年?明為不學之徒依托附會,其妄殆不足與辨。特以其所論相法,視后來俗本較為精晰,當必有所傳授。篇目自仙濟至玉枕九章,其詞亦頗古奧。蓋即鄭樵、晁公武所言之九篇,疑原本實止于此。故諸家著錄皆稱一卷,九篇以下或為后人所附益,未可知也。然相傳已久,今亦不復刪汰。以篇頁稍多,析為二卷,以便循覽,且微示原本與續入之別焉。
聲明: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,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TEL:177 7030 7066 E-MAIL:[email protecte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