聞一多的詩歌理論的核心是講究詩的(三美):音樂美、繪畫美、建筑美。 音樂美:主要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,追求詩歌的韻律感; 繪畫美:主要指辭藻的華麗,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; 建筑美:主要指從詩的整體外形上,講究節與節的勻稱和行與行
音樂美、繪畫美、建筑美
《死水》真正體現了聞一多在詩歌創作中所主張的“三美”主張. 1、音樂美. 《死水》詩句均齊,韻律工整而富于節奏感.全詩共五段,每節段四行,每行的音尺數相同:四個音尺,且都有三個二字尺,一個三字尺,但音尺的排列不同,每行詩的收尾都是二字尺.讀來
聞一多提出的“三美”即“音樂美、繪畫美、建筑美”,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。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糾正了五四運動以來白話新詩過于松散、隨意等不足,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。
簡單地說: 《再別康橋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:繪畫美,音樂美, 建筑美。 1, 繪畫美,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。全詩中選用了“云彩,金柳,夕陽,波光,艷影,青荇,彩虹,青草”等詞語,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,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
《詩的格律》是聞一多先生系列詩論中最重要的一篇。在這篇論文中,他系統的提出“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(音節)、繪畫的美(詞藻),并且還有建筑的美(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)。”這一關于新詩“三美”主張遂成為新格律詩派的理論綱領。
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集詩人、學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詩人。他不但致力于新詩藝術美的探索,提出了音樂美、繪畫美、建筑美的詩歌“三美”的新格律詩理論主張,還努力進行創作實踐,寫出了許多精美詩篇。他的新格律詩理論被后人稱為現代詩
聞一多先生認為詩歌的音樂美是最首要的。他大肆宣揚格律,聲稱“詩所以能激發情感,完全在它的節奏;節奏便是格律……越有魄力的作家,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,跳得好。只有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,只有不會做詩的才感覺格律的縛束。對于不會作詩的,格律是表現的障礙物;對于一個作家,格律便成了表現的利器……因為世上只有節奏比較簡單的散文,決不能有沒有節奏的詩。本來詩一向就沒有脫離過格律或節奏?!?,認為“格律可從兩方面講……屬于視覺方面的格律有節的勻稱,有句的均齊。屬于聽覺方面的有格式,有音尺,有平仄,有韻腳?!?,還認為“整齊的字句是調和的音節必然產生出來的現象,絕對的調和音節,字句必定整齊”,對于字數整齊了但音節卻不一定調和了這個問題,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“那是因為只有字數的整齊,沒有顧到音尺的整齊”。也就是說,音尺、韻腳等音樂性因素的組合,構成了詩的韻律、詩的節奏,而音節和韻腳的和諧又構成了詩的音樂美,成為詩的基本動力?!耙舫哒f”是聞一多最為得意的發現,以致于他在論文的結尾認為“新詩不久定要走進一個新的建設時期了”。
聞一多的三美主張是:建筑美,即是詩歌的形式要整齊,每一句話的字數差不多;音樂美,即是音韻語句節奏鏗鏘,押韻;繪畫美,是指詞藻的選用,即詩歌語言要具有色彩感.徐志摩的《再別康橋》的節奏輕快流暢,音節和諧,大多是兩個,或三個字為一個節奏,這就
新詩繪畫美理論是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,主要是指詩的詞藻的選用, 即詩歌語言要求美麗,富有色彩,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。詩畫同源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。在先賢們那里,詩與畫常常相得益彰、相映生輝。蘇東坡在觀賞王維的詩畫后評價說:“味摩詰之詩,詩中有畫;觀摩詰之畫,畫中有詩?!卑鍢蛞桓颓逍愕闹褡尤朐娙氘?,卓爾不群。在先生的詩作中,也經常出現紅、黃、青、藍、紫、金、黑、白等表現色彩的詞以及帶有鮮麗色彩的物象,此外還注重色彩的對比,使詩畫相通。
音樂美、繪畫美、 建筑結構美是聞一多 “三美”新格律詩歌理論主張。 《也許》是聞一多詩歌創作的杰出體現,句式整齊,體現結構美;意象豐富,體現繪畫美;押韻上口,體現音樂美。
新詩建筑美理論是先生根據漢語的特點提出來的:“我們的文字是象形的,我們中國人鑒賞文藝的時間,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來傳達的。原來文學本是占時間又占空間的一種藝術。既然占了空間,卻又不能在視覺上引起一種具體的印象——這是歐洲文字的一個遺憾。我們的文字有了引起這種印象的可能,如果我們不去利用它,真是可惜了……如果有人要問新詩的特點是什么,我們應該回答他:增加了一種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詩的特點之一。”,并把它與律詩具有的建筑美相比,得出“(律詩)可差得多了”的結論,因為“律詩永遠只有一個格式,但是新詩的格式上層出不窮的……律詩的格律與內容不發生關系,新詩的格式是根據內容的精神制造成的……律詩的格式是別人替我們定的,新詩的格式可以由我們自己的意匠來隨時構造”。先生所說的建筑美,主要是指從詩的整體外形上看,節與節之間要勻稱,行與行之間要均齊,雖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數一律相等,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,以求齊整之感。
聞一多的詩歌理論講究詩的“三美”:音樂美、繪畫美、建筑美.(見于《詩的格律》一文.) 音樂美主要是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,一行詩中的音節、音尺的排列組合要有規律. 作者在繼承我過古典詩詞中的“頓”、借鑒西方十四行詩的“音步”的基礎上,提出了“音
擴展閱讀,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。
徐志摩的詩歌中怎樣體現了聞一多的“三美”主張?
聞一多的三美主張是:建筑美,即是詩歌的形式要整齊,每一句話的字數差不多;音樂美,即是音韻語句節奏鏗鏘,押韻;繪畫美,是指詞藻的選用,即詩歌語言要具有色彩感。徐志摩的《再別康橋》的節奏輕快流暢,音節和諧,大多是兩個,或三個字為一個節奏,這就體現了其音樂美。而且每個段落的結構大體相同,回環呼應,這就是建筑美;他選取的詞藻很華麗,創造出一個優美的意象,一個美麗的境界,這就是繪畫美。
聞一多提倡詩歌具備“三美”是哪“三美”?
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集詩人、學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詩人。他不但致力于新詩藝術美的探索,提出了音樂美、繪畫美、建筑美的詩歌“三美”的新格律詩理論主張,還努力進行創作實踐,寫出了許多精美詩篇。他的新格律詩理論被后人稱為現代詩學的奠基石,影響深遠。
聞一多詩歌理論中的“三美”指的是什么
聞一多先生提出的“三美”主張即:音樂美(音節和音律)、繪畫美(幻象和辭藻)、建筑美(句式和小節的勻稱)。本回答被提問者和網友采納
聞一多詩歌理論中的"三美"指的是什么
1、聞一多詩歌理論中的”三美“是指音樂美、繪畫美、建筑美。
2、音樂美,即是音韻語句節奏鏗鏘,押韻;繪畫美,是指詞藻的選用,即詩歌語言要具有色彩感;建筑美,即是詩歌的形式要整齊,每一句話的字數差不多。
3、聞一多(1899年11月24日-1946年7月15日),本名聞家驊,字友三,生于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,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,堅定的民主戰士,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,中國*的摯友,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。
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。1916年開始在《清華周刊》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。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《七子之歌》。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《死水》。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,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。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。
誰提出了三美理論 a.徐志摩 b.馮至 c.聞一多 d.陳夢家
聞一多《三美理論》的主要內容
音樂美:主要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,追求詩歌的韻律感;
繪畫美:主要指辭藻的華麗,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;
建筑美:主要指從詩的整體外形上,講究節與節的勻稱和行與行的整齊.
聲明: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,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TEL:177 7030 7066 E-MAIL:[email protected]